灌于百川 溉沃千顷 网联天下
新闻详情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市场化视角下的难得机遇与严峻挑战

发表时间:2023-02-24 15:36作者:路亚洲


文章来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联盟资讯


编者按:近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建国以来连续印发的第18个中央一号文件。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发出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强烈信号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今年一号文件的这一新提法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自2018年我国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社会资本高度关注乡村和农业发展,纷纷以各种形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其中,但受制于政策边界、经济形势、商业环境、行业特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总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真金白银的投资、真刀实枪的投入、真心实意的建设还是偏少;真正关心农民、关注农业、关爱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之中。
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对政策的观望徘徊以及对未来商业预期的不确定性。对市场主体来说,乡村振兴发展的机遇到底有没有?有多大?如何抢先布局?挑战和风险在哪里?如何规避?为此,我们基于市场化的视角对中央一号文件的关键词进行了全面解读,重点按照主体思维、商业逻辑和市场通道三个角度对建设农业强国等关键词进行了剖析,希望能更加科学有序引导市场主体进入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今天,我们推出中央一号文件系列解读首篇文章:农业强国建设。


//////////

        农业强国建设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把农业强国建设纳入我国强国建设战略体系,由此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布局科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战略体系。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从农业现代化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再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一系列顶层设计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农业的基础和战略地位。这是中央在战略层面首次提出的重大建设目标,标志着我国现代农业已经开始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阶段,也预示着国家将会出台一系列密集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强国建设。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是全世界公认的农业大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粮食安全奠定的坚实基础。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农业发展仍然处于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初级发展阶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既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农业强国的根本标志就是具有能与世界先进国家抗衡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与其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保障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的基础亟须加固;
二是农业科技水平仍然需要提升,现代种业、农业智能装备、智慧农业发展需要突破;
三是农业经营体系缺乏效益效率,现代农业产业工人供给不足,农业整体竞争力较弱;
四是农业面源污染等生态问题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压力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目标: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打造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已经具备建成农业强国的良好基础。关键在于全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现代化进程看,“五强”中增强农业竞争力是中国实现农业强国过程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部分。
按照中国社科院研究预估,2040年前后中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最有可能超过1.5万美元,达到农业强国的门槛。这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当然,建设农业强国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实施的渐进式过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时,中国必须要实现供给保障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经营体系强这“三强”;到2040年前后,可实现产业韧性强、农业竞争力强,届时农业发展水平将接近部分发达国家,从而推动中国整体进入农业强国行列。
建设农业强国从国家层面看是一个长期战略目标,要实施这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国家在顶层制定出更加清晰科学的操作规划,但要真正把这项战略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需要牢牢抓住政府和市场组织实施主体,不断强化市场化逻辑和生态化思维。


1
     强化市场逻辑   

提升农业竞争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最关键核心挑战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化逻辑将成为主导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只有充分运用市场化逻辑才能在农业产业全面转型的过程中,快速建立起更符合消费者需要、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全新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从而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1.思想认识需要更加依靠市场化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提升和需求的提质增效,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吃饱”逐渐过渡到“吃好”进而到“吃得营养健康”。特别是随着国门的打开,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于农产品质量和多元化食物供应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整个社会生态朝向更加健康的食物系统发展。
这就要求从思想认识上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强化市场需求导向,更加注重市场供需格局和价格价值体系的快速变化,加快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同时,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大食物和大营养观,避免以前分段建设、各管一摊、不相往来的碎片化观念,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培育更加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把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食物消费需求作为资源配置和系统供给的主要依据。
2.政策导向需要更加依靠市场化主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建设农业强国在政策导向层面表现为更加配合市场发展趋势,更加依靠市场化主体,积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地结合。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主体,分类分级加大支持力度,创设兼职兼薪、人才激励、技术产品应用、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市场运营主体地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提供更加优质公共服务和配套商业实施支持企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在全球农产品市场上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农业头部企业。
3.建设步骤需要更加遵循市场化规律
农业强国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分步骤、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在中央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遵循市场化规律,在产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抓住关键因子、扎实核心要素、抓紧基础环节,依靠市场内生动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向上发展。所有支持农业强国的政策要充分评估政策的滞后效应,紧跟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防止政策落后市场半拍的现象。所有项目要考虑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以更加稳健、更加高效、更加完整的工作措施确保市场规律。
4.工作方法要更加深化市场化思维
建设农业强国的实施过程中,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组织监督。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在工作方法上需要更加深化市场化思维、陪伴式成长,做到主导但不包办、指导但不强制、依靠但不依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过去碎片化的政策资源困境,把各种要素在市场主体上有机集成,政府重点是为农业市场主体营造更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成长环境。


2
  抓紧抓牢组织实施主体


一是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区域建设一批农业强市(县、区),有序形成建设梯队。

我国农业区域化特征非常明显。要落实农业强国建设,基础在县域。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日趋优化,粮食主产区地位逐渐稳固、稳产增产能力增强,经济作物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要以县域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进一步引导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集聚,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的集聚功能,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优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向中高端跃迁。通过推动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形成“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从而有序形成东、中、西部现代农业产业集中优势梯队。

二是要分级帮扶、分片整合、分环节做大一批农业强区(园区),有效集成产业场景。

近年来,各地充分发挥强农惠农政策红利,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田园养生、研学科普、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和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特色产业集群等各级各类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定位、企业业态、技术底板等方面已有良好基础。可依照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分级、分片、分环节建设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农业强区,把各种市场化要素有效聚集、系统集成,从而快速形成农业产业升级的落地场景。

三是要分批支持、分层培育、分行业建设一批农业强企,有机培育孵化商业生态。

小规模、碎片化、分散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要有一批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知名度的龙头企业。要结合不同行业发展特点和阶段,通过政策倾斜、人才导入、金融扶持等多维度措施,分批、分层建设一批快速成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逐渐形成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广大小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序参与的有机商业生态。


3

强化战略思维把握全局主动权

一是强化底线思维,做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从而更好应对外部挑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重点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优化粮食产业发展环境,营造有效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有效市场环境;提升政府规制粮食产业发展及市场失灵的能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强化共富思维,做强家庭农场和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创新适应建设农业强国的土地制度和经营制度体系,释放乡村土地的权属和功能,通过“三权分置”制度效应,进一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有效加速形成土地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

加大扶持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人做专业事,从而使得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优化和改善,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农业产业利润率不断提升。强化公平共富思维,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速新型农民和农业产业工人的专业培养,引导更多的有生力量投身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强化生态思维,做强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

农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农产品成本收益、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建设农业强国需要强化生态思维,打通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确保产业韧性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及稳定性,筑牢农产品有效供给“防御系统”,打造具有更强创新性、更高附加值、更具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生态圈。

进口方面,掌握粮食进口的主动权,主动融入全球粮食供应链,深度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分工,拓宽进口渠道,推动农产品进口市场多元化,以分散风险,避免供应链断裂,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出口方面,要培育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提升农产品贸易条件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及“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经贸关系,打造包括仓储和物流运输环节的贸易全链条,不断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增强我国农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市场影响力。


4

依靠科技和改革创新双轮驱动

一是用市场机制激活农业创新力量,放大科技的乘数效应。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在多个领域处于全球领跑或并跑的位置,然而与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短板与弱项依然突出。在科技供给方面,结构性短板仍然明显,农业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专利面临“卡脖子”风险的局面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在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受制于农业自身研发周期长、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薄弱、市场与行业周期波动等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尚未发育成熟。在技术转移方面,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长期存在,尚未完全破解。农业科技产学研用脱节,科研成果转化路径不畅通,大部分农业科研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和纸面上,还没有应用到田间地头,更没有达到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阶段。
打破科研和市场的壁垒,寻找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刚需”将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必要条件。创新构建全新的农业技术转移市场化机制,让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各归本位,打通技术创新场景、产业应用场景、商业运营场景,把真正具有市场价值的农业科研成果有效激活,辅以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将大大降低农业技术转移的试错空间,从而放大农业科技集成创新的乘数效应。
二是用市场激活农村改革的内生动力,放大政策的乘数效应。
没有改革创新,就无法破除建设农业强国的体制机制障碍。要营造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外部环境,离不开要素市场的改革和农村改革的深化。
从2021年开始,国家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重点要在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关键环节上实现重要突破,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建设上取得积极进展。在农村改革领域,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还需完善,特别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亟需突破。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进展,但在股权规范设置、流转范围、激励机制等方面需要破题。在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方面已经开展试点探索,但如何进一步放大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方面还有大量文章可做,这也是放大政策成熟效应的关键之举。
与此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必须在十四五有所突破,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政策加速器。无论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收益和公共服务保障应该成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把人和土地的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社会资本才有可能进入乡村激活长期以来数以亿计的存量资源资产。


5

  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一是坚持工农一体发展。

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之一是农业产业链条从低端迈向中高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维持全社会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石。这决定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必然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就是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的过程。农业强国要求农业从一产(种养环节)逐渐向二三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延伸。

三产融合发展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展农业产业生态圈、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同时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将农村优势优质资源转换为价值链高端产品,是产业转型升级大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工业反哺农业必将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二是城市乡村一体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用市场化思维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重塑城乡关系,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破除制度壁垒,改变资源从农业、农村向城市以及工业的单向流动格局,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未来在农业强国的基调下,将首先以县域范围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县域空间和产业规划布局,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城镇辐射带动农业农村走向繁荣。

END


北京市朝阳区常通路3号1号楼2单元1105
010-85376558
工作时间:09:00—18:00
liuyang@greensleeve.cn